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应急管理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技术预案

日期:2024-12-30浏览次数:1688


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腹泻是指每日3次或3次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节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甲第鞭毛虫肠炎等。其临床表现均有腹泻腹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 编制目的与依据

为做好我市感染性腹泻防控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河南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和《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 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的原则处置感染性腹泻突发疫情。

三、 疫情分级与判定

(一)疫情级别

一般疫情:腹泻病疫情监测中病原检出率明显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或某种食物中频繁检出病原体;或动物及动物产品中检出率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

较大疫情:在一个集体单位7天内出现30例以上的腹泻病例。

重大疫情:在一个集体单位,7天内出现100例以上腹泻病例。

(-)诊断原则与标准

1、诊断原则

(1) 先行排除化学药品、器官功能失调等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和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

(2)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综合判断。

(3) 依据病人粪便、呕吐物、血液等标本中检出的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核酸阳性,做出病原诊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食源性感染性腹泻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史。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性腹泻常为院内感染,多发生在婴儿室和儿科病房。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易于侵犯婴幼儿,常在婴幼儿集中的环境中暴发。

(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3)实验室检查

① 大便常规:肉眼可见稀便,或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血便。炎症性腹泻镜检 可见多量红、白细胞,分泌性腹泻镜检可见少量细胞,或无细胞。

② 病原学:大便中可培养出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病原体。寄生虫感染性腹泻镜检可直接检出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相应的寄生虫。

③ 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或/和特异性抗体(急性期IgM阳性,或恢复期IgG滴度与早期相比呈4倍以上增高),或核酸阳性。轮状病毒等病原体常依赖于免疫学检测。

3、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相应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①。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实验室检查②、③之一者。

大便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无脓血。B组感染以腹泻为主,伴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症状。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

四、 疫情报告和管理

电话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感染性腹泻较大疫情或重大疫情后,立即向所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逐级上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波及范围、联系人电话等。

网络直报:在电话报告的同时,于2h内完成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以特快专递向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五、 预案启动与终止条件

(一)较大疫情应急反应的启动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专家组赴现场参与疫点、疫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2、除限制人群流动,禁止大型聚会等措施外,必要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一条、第42条规定,实施短期卫生检疫、疫点(区)封锁、学校停课、集贸市场停市等。

(-)重大疫情应急反应的启动

1、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专家组赴现场指导疫点、疫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2、 经请示市政府批准,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卫生检疫和其他紧急疫情控制措施。

(三)预案终止条件

疫点(区)在各项防控措施均已落实后,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当辖区所有的疫点、疫区宣布解除后,方可终止应急反应。

六、对策与措施

(-)组织领导与协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感染性腹泻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内的防控工作。县(区)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成立感染性腹泻疫情应 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和卫生行政部门指派,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地区的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在上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1、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市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 报,指导、督导市、县(区)级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指导和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2、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本地区预防控制及监测工作,负责当地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导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

(三) 疫情报告与通报

1、报告内容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较大或重大感染性腹泻报告后,要详细询问事件 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并按事件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

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 疫情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 防范和处置建议。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

2、通报制度

感染性腹泻疫情发生地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将疫情及时通报相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

(四)流行病学调查、监测与预测

发生感染性腹泻重大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

个案调查:是指发生霍乱单个病例(或带菌者)时,对传染源及疫点所进行的调查。主要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对疫点、疫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及时开展病原检索工作(包括接触者、水源和可疑食物等)。

暴发调查:暴发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发生病例的整个地区(单位)及与之有关的地区。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群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提出紧急对策,并考核对策的效果,尽快控制疫情。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 监测

通过肠道门诊开展常规监测。在某种感染性腹泻高发地区,根据上级安排或防治需要,制订监测方案,对部分人群抽样检查或普查,掌握病原分布、优势种属和性别。

(六) 控制措施

1、暴发疫情处理

(1) 核实疫情报告确定是否爆发,了解爆发病例的分布特征,查明爆发原因,落实控制爆发的措施。

(2) 成立临时防治领导小组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发病原因及防 治方法,做好预防。

(3) 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 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

(4) 做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

(5) 应急性预防服药可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应急保障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1、 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实验室检验的能力。

2、 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诊疗水平。

(二) 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

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力量的作用,市县(区)级要加强建设, 提高检测能力,要求实验室应符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

(三)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督导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疫情现场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 做好物资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做好消杀药械、救治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用品、检测设备与器材、预防用药与 生物制品等的储备。

八、 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1、 流行病学分析与评价。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尽快查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追踪爆发来源及传播方式,对疫情控制措施以及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指标有罹患率、病死率、样本的检测数量、病原分离率、报告及时率和疫情控制时间等。

2、 消毒效果评价依据消毒处理正确率、及时率,消毒前后相关指标等,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

3、 疫情调查分析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内容包括:基本情 况(一般背景资料和此次疫情概况);疫情的调查和分析(疫情的发生经过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因素调查及分析);调查结论;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评价;传染来源分析;疫情预测;存在问题;下一步防治工作建议等。结案报 告要求在疫情宣布中止后,同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进行网络直报。

九、 常见感染性腹泻诊断要点

(-)沙门菌肠炎

1、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以食物和医源性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水源、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尤其1岁以内幼儿为甚;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

2、 临床特点:可呈胃肠型、伤寒型和败血型。胃肠型潜伏期多为6h~24h,急性起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数伴发热。婴幼儿较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粪便多为黄色稀水便,可带有黏液和血。

3、 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可见较多的白细胞及红细胞,并可见巨噬细胞。粪便(血、 尿、骨髓)标本沙门菌培养阳性。

(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1、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带菌者,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多见。5~6月份为发病高峰。

2、 临床特点:轻症患者不发热,腹泻每日达3~10余次,呈黄色蛋花样,量较多。重症患者可有发热、呕吐、腹痛、腹胀,呈黏液便,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失水、酸中毒表现。成人常急性起病,脐周腹痛伴痢疾样大便。

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潜伏期为0.5~7天,临床表现分泌性腹泻,病程1~5日。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主要为发热、腹部剧烈疼痛与不适、毒血症、水样腹泻,粪便中有少量黏液和血。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临床表现为突发腹部痉挛性疼痛、不适,初为水样便,继之转为鲜血性粪便、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呕吐及上感样症状。多数病人表现为自限性疾病;少数病人可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

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主要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症状可持续两周或以上。

3、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偶可满视野,并有大量脂肪粒。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大便镜检几无炎症渗出性细胞。粪便培养阳性,毒素基因鉴定阳性。

(三) 空肠弯曲菌肠炎

1、流行病学: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家畜、鸟类,以及急性期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经食物和水传播,也可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

2、临床特点:平均潜伏期3~5日,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少数伴有呕吐; 粪便呈黄色水样便,部分为黏液便和脓血便。典型者脐周呈痉挛性绞痛。

3、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或多量红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阳性。

(四)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

1、流行病学: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患病和带菌动物。主要经口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春季较多。

2、临床特点:潜伏期4~10 H,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腹痛、腹泻,部分患者有类似阑尾炎样腹痛、慢性反应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败血症、突眼性甲状腺肿等。粪便呈水样稀便,可带黏液,偶带脓血。

3、实验室检查: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该菌为嗜冷菌,在适宜条件下粪便培养阳性,并且毒素基因检定阳性。

(五) 轮状病毒肠炎

1、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A和C组主要感染儿童,以秋冬季节多见。B组主要感染成人,以春季多见。

2、临床特点:潜伏期2—3日,A和C组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可伴发热和/ 或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常伴有脱水及代谢性中毒;

3、实验室检查: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免疫学检测抗原阳性,病毒培养或核酸检测阳性。